伊利谣言事件,不能到此为止
来源: | 作者:纳食 | 发布时间: 2018-06-03 | 892 次浏览 | 分享到:

快消行业,苦谣言久矣,却没有一个企业硬刚谣言来源,追究幕后黑手的责任……


打击黑水,企业不能软



这些年快消行业,因为个种形形色色的谣言,造成的损失都在千亿级别。然而各个企业在打击谣言的过程中,却是敢怒不敢言。很多企业主不知道如何公关,甚至说是公关恐慌,总想着谣言止于智者。


然而智者没有等到,等来更多的漫天黑水。中国有句古话叫“无风不起浪”,意思是不会空穴来风,总是有些苗头的。道德绑架中,最容易绑架的就是“每个企业家都是有原罪”的,不然他们怎么可能这么有钱,产品怎么能销售的这么好。


正是利用消费者这样的心理,谣言制造者才能起到几何倍数的增加。


那些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算查到了黑手,又能怎么样的企业,只能每一年周而复始的等待谣言自己平息。可是那平息的后果是企业近百亿的损失。


2016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发文称:科迪小白奶未能检出乳脂,却检出了三聚氰胺。

事件出来后,企业采用的动作就是把自己的产品送到相关部门检测。是的,每次遇到谣言企业要么不理,要么就是自证清白。可你自己证明的清白,在很多人眼里,又是一个权钱交易。


鲁迅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然而事实是,在谣言传播中,却实是有人比你想象的更下劣凶残。


在科迪小白奶这个事件中,最后是有良知的媒体人采访了南京中医大的副院长。朱院长说到:学校没有这个检测资质。

虽然当天晚上,朱华旭院长就为企业的清白提了证言,但是依然阻止不了谣言的传播。而科迪乳业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说的是“一群学生实验,没什么恶意”“我们看到,在这件事中,还是有很多理性的声音”。


在2016年早些时候,蓝月亮传出来的谣言是,某记者写的《河北惊现造假村,造假者:“全国几乎没有真的蓝月亮”》以新闻的形式,讲诉了河北耿庄的造假网点,生产大量的假蓝月亮。然而这个新闻换来的不是大家对于打击假货的认知,而是对现在市场上真蓝月亮的怀疑。“当谣言来的时候,消费者判断不了真假,唯一的选择只有拒绝购买”。再加上职业打假人王海起诉蓝月亮“荧光增白剂致癌”。这两个谣言,让蓝月亮的销量直线下滑。

正是蓝月亮老板的宽容,让“荧光增白剂”成为蓝月亮心头的痛,动不动就被别人拿来攻击一番。

至于娃哈哈、康师傅、加多宝等等无数企业都是太软弱了,让谣言对这些企业的伤害从来没有停止过。


相反,曾经我们都习惯了,每到618或双11的时候,就看到“王健林说,淘宝不死,中国不强”这样的新闻,最后直到万达集团起诉自媒体,并索赔1000万后,才把这样谣言止住。让人很奇怪的是,这件事情,为何没有自媒体大V带节奏说“别人只是造你王健林的谣言,凭什么是万达集团起诉呢?”

是这两年自媒体大V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了,还是因为那个谣言太LOW了,带不了节奏,没有什么好挖的。所以大家都选择性忽略了。


是时候追击黑手了


谣言这个东西就象弹簧,你弱他就强。对于那些谣言,企业不要因为“别人是无意的”“消费者都是好心的”“只是善意的提醒”等等,就放过了谣言的制造者。


而对于某些有目的的制造恐慌的谣言,企业更应该寻求最后的“真相”,让政府给企业一个清白。这才能给企业一个长治久安的环境,让造谣者尤其是幕后黑手,付出自己的代价。


前段时间,中国乳企伊利遭受了大规模,有组织有节奏的黑文攻击。先是刘成昆写了三部小说《《出乌兰记——盘先生在美丽坚》《出美丽坚记——盘先生回乌兰配合调查》《出乌兰记——童话故事》三篇文章。其后,邹光祥更是根据刘成昆的传言,写下《公司聚焦: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或“失联”》的文章。

其后伊利乳业虽然公布了17年非常优秀的答卷,可股票市场上依然跌停,损失百亿。两位谣言制造者,却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对象。有人说“影射是每个公民的权利”——谁管你是不是谣言,我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人说“刘成昆不认罪,是英雄”——就算后来他认罪了,反省了自己的错误,可在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心里刘成昆依旧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


随着舆论的发展以及呼和浩特警方的侦破工作进展,这两个前财经记者都承认自己是“造谣”,“为自己的个人媒体增加关注度”。


可这样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犯罪行为,真是两个前财经记者的一时兴起,他们做为财经记者不知道这样的后果嘛?还是说他们对于给他们提供谣言来源的人,有着莫名的信任呢?


我们在打击谣言的时候,不能头疼医头,脚疼治脚。只有把幕后黑手纠出来,才能起到真正还企业清白,让谣言止于源头。


在伊利被攻击事件中,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自曝前高管,自打出狱以来,就一直对伊利造谣生事。从2011年的张三林事件,到如今的“盘先生事件”,每个谣言都有他的影子。


虽然前高管也来了个否认三连“不认识,不承认,保留追究的权利”,但他的代理律师杨航远律师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航远说法》发布了一篇名为《鸿茅药酒抓的人放了,伊利牛奶抓的人还在关押》,为涉嫌造谣、诽谤而被捕的自媒体人鼓与呼。杨航远律师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时候明确表示“伊利前高管不认识刘成昆等人”。只可惜刘成昆城府不深,把以前被伊利前高管接待的宴请,作为炫耀的资本写在公众号里,深深的打了脸。

想想也是,一个财经记者,就为了此许的点击率,或者粉丝的关注,就甘愿冒如此大的险去向一个上市公司泼黑水?他真的是“石乐志”。


如今他一个人把所有的罪责都已经扛了下来,但是,我们的警察机关,一定要继续深究下来,把真正的幕后黑手揪出来。不然,关于伊利的谣言不会停止的。不能每一次都是追究几个冲在前面炮灰的责任,而忽略了躲在他们谣言身后的人。


不然,今天有张三林,明天就有李三林,今天有刘成昆,明天会有王成昆;追究问题,一定要治标治本。如果是伊利方面的执行总裁造谣,污蔑前高管,也要追究张剑秋的责任,不能因为张剑秋的职位,而让别人受伤;同样,如果张剑秋所说是事实,我们的相关部门就应该追究到底,把背后的黑手揪出来,管他是不是前高管是不是乳业教父。

呼吁各企业


在这里,我觉得各企业还是应该跟伊利学习,对于谣言就应该不留情面,正是因为企业的放纵才给了谣言制造者的机会。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不告,官不究”,对于谣言这样的事情,不能简单因为企业没有起诉,或者是只是起诉了某些表面传播者,就放弃对谣言背后真相的深纠。那只是治标,不能解决源头问题。


谣言一动嘴,企业百亿市值蒸发,产业上下游,数万名从业者哀嚎。这样的损失,只是因为大家对谣言的放纵。

是时候,把谣言的幕后黑手揪出来,给企业个交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