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们往往会认为“积压了之后供应商可以给我退货啊”,实际上这确实有一定作用,但只是一个补救的办法,应该尽量少用。这个道理就像我们吃饭吃撑了就想办法“呕吐”出来一样,那滋味肯定很不好受,而且肯定伤身体。
误区二:因噎废食,进入“饥饿状态”
有时人会在暴饮暴食后进入另一个极端状态,那就是是“因噎废食”。往往在主动和被动的压货之后,因为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采购会变得小心谨慎,对厂家的诱惑与忽悠都小心翼翼,对市场的需求变得不敢决策。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认为减少积压要减少订货和库存量,这往往会导致缺货情况的存在。人体长期吃不饱而处于饥饿状态,自然会导致营养不足,肌体活动能力下降。货源不足,则会丧失交易的机会,引起顾客满意度降低,必然导致销售业绩的下滑。
那应该如何避免缺货呢?我觉得还是应该对销售量有个预测,然后在常规产品上按“1.5倍原则”订货,在节假日卖场促销上与厂方KA密切联系,提前两个月备足卖场促销产品。建立KA储备库存,由采购与商场导购根据历史数据,相关厂方情况提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进货指标。
误区三:偏食,导致“隐性饥饿”
吃饭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得好,消除偏食。比如动物性食物及脂肪摄入过高,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并过于精细,钙、铁、维生素A、C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容易产生肥胖,间接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库存管理也同样讲求“膳食搭配,营业均衡”,这就是库存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主要是进货产品的细分管理问题。
这就需要把库存管理中的品类管理做得更细一步,销售预测上还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总体销售量的预测,还应该再细分一下。假如你负责的单品确实比较多,可以分小类规划确定库存结构,如果单品数量不多的话甚至可以细分到单品。
目前看到比较先进的方法是ABC库存管理法,其实就是80:20准则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将80%的资金用于最畅销的20%品类。
ABC库存分类管理法就是将库存物品按品种和占用资金的多少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A类)、一般重要的库存(B类)、不重要的库存(C类)三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等级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找到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A类物品,品种比例为10%,年消耗的金额比例为70%,是需要重点管理的库存。B类物品,品种比例为20%,年消耗的金额比例为20%,是需要常规管理的库存。C类物品,品种比例为70%,年消耗的金额比例为10%,是需要精简的部分,是需要一般管理的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