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销商生意不好做,原因和线下商超生意艰难有关。近年来商超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好的卖场逐渐形成垄断趋势,比如胖东来超市,阿里系零售,腾讯系零售等。不好的商超,大面积倒闭破产,整体上生意越来越难。然而,商超生意艰难,核心在于自己,不做死就不会死。
一、过于饱和的快消品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属于正常的经济进化!
收保护费的日子:25年前,当现代卖场这一新鲜事物在神州大地崭露头角时,中国的消费者立刻被卖场那明亮的环境、齐全的商品、任选的自由、服务的周全所吸引。
曾经,卖场做为全国性品牌必须争夺的市场,它是品牌的展示窗口。你说你是驰名商标,现代卖场里面有你的位置嘛?没有,那你就是吹牛。然而,卖场的空间是有限的,产品是无限的。凭什么你的产品要有好的位置,好的排面。于是,卖场对每个进货的产品都要收条码费、上架费。因为商超有生日(店庆),我一年关照你那么多,我过生日你总要表示下吧,所以要收店庆费;而我店里商品这么多,结算起来太麻烦,所以我需要个帐期,不多,也就三个月;店里总会有些消费者把产品弄坏或者丢失,我帮你卖货,这么大人情,你总不能让这些小事我来承担吧,所以防损你得出吧。
试想一下,经销商给更低的供货价格,还交着各种苛捐杂费,消费者还愿意花高价购物。这感觉像不像躺着赚钱啊。
早期经济蓬勃发展,我们根本没意识到快消品行业已经严重饱和。国家刹住吃喝风,减少浪费后,泡沫型消费潮水退去,露出了生硬的石头。
近年来,真正具备经营能力的商超才能越战越勇,生意越来越好。早些年靠着有俩钱开个店的传统店面、夫妻店、亲戚店,粗放管理,进货没优势,陈列没技巧,氛围很一般,慢慢生意都不行了。破产、倒闭、跑路的超市老板越来越多。
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商超,
自己作死,就会快速把自己逼死!
商超生意一旦不行,管理层多半不去反思自身营销能力不足,反而将更多的风险嫁接给经销商,是造成大面积商超作死的节奏。各种条码费、进场费、合同续签费、返利、新店开张费等等名目繁多。
经销商本来100万的资金就可以周转的,可是一旦做了大卖场,那不过是压在卖场的100万,没有利息,没有增值,还随时可能因为卖场跑路而变成0。
中国的商超,并不是以销售产品盈利,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收取各种费用维护生存。这是极为不健康的。有的商超为了赚取更多费用,想办法把经销商卖得好的产品锁码,逼迫经销商解锁,再收一次进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