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很难实现。不同于大商超本身有着一定的管理秩序和固定的消费人群,依靠数据可以直接解决。便利店、终端小店每个区域、每个位置面临的状况都不相同,差别极大,而大多数终端小店依靠的是终端客情,与消费者的熟络程度。
在这方面,终端店的改造,单单改变装修,改变商品,改变进货渠道,改变利润……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终端老板的改变。这一切决定了,终端改造的缓慢,进度的缓慢还有短期实现盈利的难度。
阿里和京东选择的道路属于两个极端,但是最终必将是殊途同归,回归零售的本质。
哪个对经销商的威胁更大?
短期来看,两者对经销商的影响都十分有限,虽然鼓吹了两年多的新零售和“取代经销商”但是都没有完全取代经销商。
而从威胁来看,阿里的布局主要集中在大商超等渠道,短时间内收购大型商场和商超,但是对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经销商够不到大商超,能够给大润发这个体量供货的是少数。从整体来看,阿里在做的更像是对零售的改变和经营模式的改变。但是长期开来,阿里的布局在不断深入,包括天猫超市等项目,零售格局的改变已经开始。
京东来说,从开始的新通路、掌柜宝,包括现在的京东便利店都是针对经销商的渠道。京东便利店的进货渠道也要求以京东的渠道为主,而这部分的渠道正是大多数经销商所耕作的主要渠道。
无论阿里和京东双方都给经销商带来一定的麻烦,但是真正给经销商带来威胁的还是自己本身。时代的变化、零售格局的变化、消费者的变化,都需要经销商去真正的面对,去改变,而不是寄希望于新零售的倒闭,看着“关门潮”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