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糖在即,为什么糖酒会上的新品在市场上很少见
来源: | 作者:轩兆超 | 发布时间: 2018-10-13 | 2213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99届糖全国酒会将于10月25-27日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始创于1955年的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素有中国食品行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之称,因其规模大、影响大而被业界誉为“天下第一会”。六十多年来,闪耀糖酒会并迅速成长起来的品牌不胜枚举。春糖会和秋糖会,一度被誉为“聚焦两会,缺一不可”,面对面的交流,信任感的快速建立,短时间内的高会客率,是展会所具备的招商优势。

糖酒会上的新品,琳琅满目,参会人数能达15-20万,交流洽谈场次不可胜数。但是,一种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一直没有改变,在这么大张旗鼓的推广和传播之下,很多参展的新品还是很难在市场上曝光,甚至多数产品基本没什么市占率和能见度。什么原因?难道是经销商都不喜欢新品?去了不选品,主要是感受一下氛围,了解一下最新趋势,回去后老样子做自己的既有生意。这一情况,是很多经销商的真实参展现状。


通过分析,原因如下:

看不上


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产品,要品牌没品牌,要创意没创意,只是一味的跟风和模仿时下卖好、卖火、卖爆的引领产品。产品同质化,概念被模仿,产品缺卖点,政策无亮点。一旦一款先驱创新产品被认可,在部分市场畅销后,就会有大批跟风产品蜂拥而上,比如核桃乳、生榨椰子汁、蒸蛋糕、黑水以及充斥“虎狼牛马”的功能饮料。品类产品的所谓卖点因为没有了差异化而趋于平庸,造成品类厂商的“卖点恐慌”,然后大家在等待着下一个创新的出现。跟风带来的品类热闹,不代表行业繁荣。


还有不少企业,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不卖,几乎什么都卖,概念、语言、包装形态和包材等等,直到逼进现在几乎什么都卖不动的现实。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消费者的免疫力正在逐渐增强,而食品业也正因此逐渐出现令人担忧的信任危机。还有一些一二线品牌利用商标授权来创收,不仅稀释着品牌的含金量,也为品牌的可信度降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经销商是厂家的第一级消费者,消费者不买账,一切的跟风和伪创新等于零。


不敢进


发货门槛高,占用资金。适度占仓,我们是鼓励和提倡的,而一旦盲目压货,势必如寅吃卯粮。动销政策看似完美,一环套一环的垫付费用,最后换回大批动销不了的产品,本该是流通的商品,被积压临期、变质,沦为废品。



不少企业短期行为多,尤其是现在OEM生产很便利,一些公司只想着利用跟风产品挣快钱,产品甩给经销商后,任其自然发展,做好了继续压货,做不好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