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特殊用途饮料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健力宝,在当时,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率先掀起特殊用途饮料在中国的浪潮,成为中国早期民族饮料品牌,上世纪80、90年代风靡一时。1997年之后,饮料行业风云突变,“两乐”南北夹击,对沿海及大都市进行包抄,到1998年已经占据中国碳酸饮料半壁江山。直接使得健力宝销量和市场占有率节节败退。
此时,红牛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接过了健力宝的接力棒,通过强大的营销和渠道,迅速统治了这片蓝海。自1995年开拓市场以来,红牛也一直是功能性饮料的销售楷模,功能饮料也因红牛的存在而持续发力,2003年非典爆发之后,主推健康概念的食品行业部分迎来利好,乐百氏推出脉动并一炮走红。随后,娃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等行业大佬纷纷推出自己的功能饮料品牌,自此功能饮料业形成了大公司逐鹿的局面。
说起功能饮料,中国消费量达到 13.68 亿升,同比增幅 25%,是功能饮料销售额增幅最大的国家。根据权威报道,红牛在中国市场占了几乎是垄断的地位。其实除了功能饮料,以补充电解质为主要诉求的运动饮料以及主打健康天然的营养素果汁饮料在国内卖得也不错。
今天,我们就来对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功能饮料做个梳理,让大家对功能饮料做个全新的认识!
咖啡因牛磺酸能量型饮料
红牛:一朝领先,20年霸主地位无可撼动
红牛(RedBull)是全球较早推出且较成功的功能饮料品牌之一。1966年,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诞生于泰国,迄今已有半个多纪的发展历史。
1995年,严彬开始回国投资,将红牛功能饮料引入中国市场,红牛作为一个高价位、具有鲜明功能性的产品,第一年仅市场推广就耗费了两亿人民币。初期可以说走得很艰难,第二年后“红牛”才真正红遍大江南北。“累了困了喝红牛”的广告语被亿万消费者所熟知。
公开数据显示,作为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的“先锋”,2016年红牛销售额超过230亿,市场占有率接近80%。
2017年,红牛陷入商标续约风波,此后泰国红牛一纸诉状,将中国红牛最大的罐体供应商奥瑞金告上法庭,将这场博弈摆上台面,中国红牛的未来似乎也更加生死难料。
东鹏特饮:中国民营的“卷土重来”
东鹏特饮称得上是继健力宝之后,唯一纯中国制造,又具备一定气候的功能饮料龙头企业了。如果说,功能饮料市场80%是红牛的,那剩下的有10%是属于东鹏的。
国内第一款维生素功能饮料、被卫生部批准为保健食品的品牌之一(仅4家),尽管被诟病“土”、“丑”、“山寨模仿”,不过它确实凭借瓶装产品,在消费者心里积攒了大量的人气和口碑。
定价为红牛一半,口感相似,包装也是典型的红、黄搭配,就连广告语“困了累了 东鹏特饮”都显得似曾相识,可以说这些跟竞争老大对标的营销策略,在过去几年帮助东鹏特饮完成了原始的市场开拓和渠道布局。
而在2017年春糖会上,东鹏特饮更抓住红牛续约风波的时机,推出250mL金罐装,抢夺功能饮料第一品牌的意图也更加明显。
乐虎:靠价格赢得一片天地

达利集团专注食品行业,形成食品、饮料两大支柱齐头并进的产业结构。2013年,集团推出保健功能饮料——乐虎,并打出“喝乐虎,提神抗疲劳,激发正能量!”的广告语。在定价上,乐虎与东鹏一样也走高性价比路线:250ml 传统罐装产品定价 5.5 元,同市场上主流产品相似,略为偏低。而 380mlPET 瓶装仅售 5 元。